close

福興國際雙年展首部曲

FIB2008的策展論述

 

陳朝興

福興國際雙年展 2008 年策展人

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 理事長

大葉大學、中原大學 副教授

 

 

福興國際雙年展定調在亞洲當代藝術的崛起與對話的論述之上,我們希望透過21世紀的亞洲當代藝術,以三個不同面向的子題反思與瞻望亞洲文化身份的認同與其當代藝術的發展:首先,亞洲主義與文化在戰後的發展反映在當代藝術的崛起及其蓬勃發展的過程是我們第一關注的要點,第二個議題則是後殖民主義後的文化再生產,進而推及當今知識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時代背景下亞洲各國文化身份的認同,在晚近全球化及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潮下,亞洲當代藝術及社會如何進行轉化及異化,創造21世紀文化再生產的全新面貌。

   

選擇福興穀倉做為國際雙年展的主要展場,主要是福興穀倉是為台灣米食生產的重要歷史性及象徵性空間,我們以「米食」做為亞洲各國以米為主食的文化隱喻,透過這個重要的米食文化的場域來連結亞洲各國在戰後所努力的文化身份認同和美學的表達,企圖在當今全球化及知識經濟的新邏輯下所發展的「後殖民的文化再生產」,也就是法國學者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以反思的象徵論觀點,重構和探索亞洲社會文化的結構與精神意識型態的互動關係,透過當代藝術的展現更具體而微地再現21世紀亞洲米食文化的新風貌。

 

「米」的耕種與使用最早源自於亞洲,直至今日除了仍是亞洲人不可或缺的主食,現今全世界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食用米飯,米除了是一種糧食作物,亦是一種文化形式的基礎,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產業製品中,我們仍能看到許多由於主食所衍生的食衣住行育樂禮俗慣習間彼此相似的例子,這樣的米食文化拉近了國界與人種上的距離,也促成了除了國家、族群之外的文化認同機制。彰化縣的穀倉自古有「台灣米倉」的稱號,而鹿港亦曾經是米糧集散地與繁華的港口城市,以「米」做為一種文化身份認同的勾連,可以喚起我們對文化同質性與異質性的認識過程,同時展開對當代亞洲文化發展現象的觀察,並且延伸出全新的文化再生產的辨證關係。本次策展即是希望透過米食文化的隱喻方式,來觀察亞洲藝術文化的未來趨勢,從「後殖民主義」的身分辨證中,探討亞洲文化認同的當代性,期望能為二十一世紀亞洲藝術文化發展的立下新的注解。

 

自十七世紀歐洲國家透過「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將當時仍以農業社會為主的亞洲國家做為經濟榨取的來源時,亞洲的文化漸漸隱沒在以歐洲中心主義為主的文化觀,一直到二十世紀的下半葉後,亞洲國家間才重新意識到文化身份認同的危機,儘管後殖民主義同時也代表了另一種新的經濟地理學與政治經濟學上的再結構,但促使亞洲國家從政治、經濟到文化認同的過程與自主性的意識覺醒則是晚近80年代以後的現象,它同時也喚起亞洲藝術家在創作上和文化批判上的省思。當今的國際藝術市場及重要展覽會場中,亞洲藝術家展現了蓬勃的創作能量,其有別於歐美藝術家的創作背景尋求對自我文化身份認同與獨特的哲學取向探索,無論是以從文化創新的產品或是針對「後殖民情境」文化形式的藝術語言批判,在在反映了亞洲藝術家對文化自信與自主性的逐漸掌握,透過藝術創作的形式向世界拋出多元、多樣且創新的亞洲藝術文化。

 

福興穀倉在地理上緊臨鹿港小鎮,而鹿港則是台灣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城鎮(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也是台灣最重要的米倉之一。米做為一個飲食文化中的象徵,也代表了亞洲各國最具象徵性代表的在地傳統特色。更由於鹿港當地的文化古蹟的保存,賦予了鹿港相對於現代性的歷史想像和反思空間,使得鹿港除了具備人文歷史內涵,更具備了台灣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諸多歷史的累積和文化轉化的實踐,因此我們在這樣的場域中深化當代文化藝術的表達,以「亞洲、當代、後殖民」做為我們今年國際雙年展的策展主題。

   

負責今年福興國際雙年展的策展人為陳朝興,是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理事長,該協會隸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AICA, UNESCO, UN)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成立宗旨為促進國際間文化藝術界之交流與透過藝術評論研討當代文化藝術的趨勢及發展。於2001年正式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Critiques d’ Art , UNESCO, United Nations,簡稱為AICA, UNESCO, UN)之國家分會(National Section)。

 

在今年的福興國際雙年展中,我們預計邀請包括中國、韓國、越南、泰國、新加坡、蒙古、印度等亞洲國家的藝術家參與如徐唯辛、潘德海、蒼鑫(中國)Shalina Vichitra(印度)、Dinh Q. Le(越南)Joshua Yang(新加坡)Monkhor Erdenebayer(蒙古)、Noh Suntag、SEO(韓國)等,另外美國的Steven P. Perkins由於長期以亞洲文化做為跨文化比較的當代藝術創作,因此我們亦邀請他參展;而台灣的藝術家則包括李小鏡、姚瑞中、陳建北、黃致陽、許雨仁、黃銘哲、黃心健、施並錫、李足新、丁昶文、洪易、吳達坤、陳擎耀、何孟娟、侯怡亭…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icataiwan 的頭像
    aicataiwan

    AICA TAIWAN 2016-2018 舊網站

    aic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